防雷技术 返回>>

移动基站防雷技术与接地

2015-12-24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1. 概述

1.1. 雷电简介

雷电是一门古老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各个时期都记录着人们和雷电斗争的历史。自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研究大气物理建立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以来,人类同雷电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领域。富兰克林以后,现代工业化开始发展,尤其是在俄国工程师多勃罗奥里斯基(1862—1919)发明了三相感应电机和变压器实现电能远距离传输;美国发明家贝尔(1847—1922)发明了电话以后,人类很快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这时候雷电的危害从过去的以直击雷击毁地上的人和物为主发展成为以通过导线传播的雷电波为主。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建立起了感应雷和高电压反击的理论,弄清了高电压雷电波在金属导线上的传播规律,并于1890年发明了带串联间隙和熔断器的避雷器。1922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了炭化硅避雷器,1972年日本日立公司研制成功了配电用无间隙避雷器,防雷科学得到了大的发展,高电压雷电保护技术基本成熟。

事物总是这样:一种矛盾得到解决,另一种隐含在原来矛盾内部的不被重视的矛盾回跃升成为主要矛盾。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半导体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矛盾产生了。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十分脆弱无法耐受过电压和过电流的冲击,使得智能化弱电设备的雷击灾害显著增加。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传输通信系统、微波传输通信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受到了严重的雷害威胁。弱电的雷电保护成为雷电防护行业新的研究领域。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使得各种高层建筑和特殊用途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这也为雷电防护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静电抵抗”、“电磁干扰”、“热岛效应”等等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


1.2. 雷电的危害

根据某保险公司统计,通信行业遭受雷击造成设备损失的比例高达13%,如下图所示:

通讯及数据传输处理设备损失比例 (Insrance 保险公司统计)


* 199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一家化工厂因雷击而爆炸,导致毒气泄漏

* 1989年我国黄岛油库遭雷击引发特大火灾,死亡19人,伤7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 我国鄂伦春林区火灾有半数以上是由雷击引起

* 1981年日本“马特”导弹发射后遇到落地雷,导弹坠毁,操作人员也受雷击倒毙

* 我国每年因雷害伤亡人数大约在10500人左右

* 70年代广东从化知青农场一次雷击当场击死15人

* 1991年8月11日广州白云山神山镇4名农妇在屋檐下避雨遭雷击,二死二伤

* 1977年一次雷电直击广西某电视塔顶,塔顶上的微波机损坏,雷电过电压波通过塔上引线把高电位引入发射机房,致使发射机、载波机、电源设备等都受到严重损坏,停播数日之久

* 1997年一次闪电,雷电过电压波通过电话线引入广西大学网络中心机房,致使Modem池和拨号服务器损坏

* 数据显示,仅一九九五年至二00六年间,广东发生的雷灾事故就多达一万九千三百四十一宗,雷击引起的火灾爆炸事件两百四十六起,造成人员死伤一千七百五十九人,经济损失达人民币七十三亿元

* 2007年6月4日在广东云浮罗定梅子岭工区的雷击事故直接导致了五死三伤的惨剧

多年来,围绕雷击危害问题,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防雷理论,研制出一大批新的防雷器件、设备和材料,开发出许多全新的雷电防护技术,但这些理论、技术和设备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因此,增强防雷意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国于1994年颁布并在2000年修订了新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年版),该规范参考了大量国际标准,对原有的规范做了大量的修改,无论从指导思想、技术要求还是技术措施上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雷害的重视和防治达到国际水准。

2. 雷电基本理论

2.1. 雷电形成原因

雷电产生于雷暴,而雷暴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而形成,是由大气环流和当地气象因素决定的。雷暴是积雨云中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并伴有火花放电,强大电流通过时,又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响声,即雷电。闪电有枝状、片状、带状、球状,其中枝状最为常见。雷暴的能量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的大气不稳定能所供给的。每年进入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大气中的不稳定能增加,因雷暴始发于春季,盛夏,太阳辐射强烈,大气不稳定能储存多,雷暴频繁。秋冬以后,太阳辐射减弱,因而雷暴逐渐减少。但由于全球气候反常规季节的变化和大气污染等原因,现在冬季也经常出现雷击现象。

2.2. 现代防雷技术发展

随着大量的数据设备和精密仪器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雷电损害造成的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通信、计算机网络精密设备内部结构的高度集中化,使设备耐受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下降,更易遭受雷电破坏。轻者可造成计算机终端和通信设备的接口损坏,使通信中断,大量信息丢失或无法传输;重者使网络主机损坏,导致网络瘫痪,工作无法进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易遭受雷击损坏的设备有:MODEM(调制解调器)、ROUTER(路由器)SWITCH(交换机)、HUB、网卡、通信卡、UPS、计算机电源及主板。

在雷电灾害防御方面,纵观人类防雷历史,已有两个多世纪,从建筑物防雷发展到供电防雷、电气和电子设备防雷,现在已进入第四个阶段即现代微电子设备防雷。防雷技术和产品,也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得到显著发展,除传统的避雷针引雷拦截技术外,已拥有消散削减、屏蔽隔离、抑制分流、疏导均衡等电位、优化接地泄放和雷电控测定位预警等技术,并相应研制出多种高科技的隔离装置、电子避雷器、高效防腐降阻剂等设备、器件和产品,出现了火箭与激光等人工影响雷电的装置和雷电探测预警系统设备,都为有效防御治理雷电灾害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3. 雷击侵入设备的途径和主要形式:

A. 直接雷击: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面某一点的迅猛放电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直接雷击的主要破坏对象是:建筑物、野外工作台、森林、架空配电线路、人畜等。

B. 感应雷击:雷云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称之为感应雷击。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可以避免雷击损坏建筑物,但是雷击通过避雷针的地线从建筑物顶端泻放入大地或者附近发生雷击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的电场,建筑物内的所有金属物品均会产生感应电压,这些感应电压的高低随着金属形状、距地线的距离和雷击大小而变(根据IEC1312标准,当雷击击中建筑物时,即使装有避雷针,大约50%的雷击能量仍会分配到电源系统)一旦您的电源输入线、电话线、网络线或其它电子设备的金属引出、引入线感应到瞬间高压,避雷针就无能为力了。感应雷击破坏的主要对象是电子电气设备。

C.地电位反击:建筑物的外部防雷系统(如避雷针、避雷网等)遭受直接雷击,在接地电阻的两端就会产生危险的过电压,由设备的接地线引入设备,造成设备的损坏。

D.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避雷针(或避雷针、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引起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雷电和其它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要进出各保护区的电缆、金属管道等都要连接避雷及过电压保护器。

2.4. 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

所谓雷击防护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将雷电流的能量尽可能的引入到大地,是疏导,而不是堵雷或消雷。一个完整的防雷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雷击的防护和感应雷击的防护。缺少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和有潜在危险的。直接雷击的防护原理:用导体将雷云中的电荷导入大地。简单地说是人为地给雷云创造一条放电通路,不让雷云中的电荷流过需要保护的物体。直接雷击的防护系统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地网三大部分。其中接闪器主要使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在我国,直接雷击防护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所必须遵从的规范是《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此国标和IEC、BS等国际国外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

3.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遵循的标准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10版)                            GB50057-2010

(2)《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 6I312

(4)《过电压保护器》                                                     IEC 61643

(5)《SPD 通讯网络防雷器》                                           IEC 61644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95

(7)《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               GBJ 64-83

(8)《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GB 7450-87

(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9-92

(10)《建筑物防雷》                                                      IEC 61024

(1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0

(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电气部分) 》和现行相关的规范规定

4.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

4.1.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类别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把需要设置防雷措施的建筑或构筑物分成三类:

一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的易燃、易爆场所;

二类:国家级建筑、省部级办公楼、一般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高建筑物、特大型厂房、南方潮湿多雷地区;

三类:年预计雷击次数比较少的地方;

移动通信基站的设备昂贵,设备的结构组成特别是弱电设备对雷电十分敏感;设备损坏对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将产生较大影响;通信设备和天线安装在高耸的建筑物上或山顶上遇雷击的概率较大;基站建设的环境如田边、地头的空旷原野,易遭雷击等等,因此移动通信基站比照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来设置防雷装置。

4.2.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内容与实施

4.2.1. 防直击雷

??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有效措施是避雷网和避雷针装置。

??三个组成部分: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

??原理:将雷电能量沿设计的路线导入大地

笼式避雷网:利用建筑物墙体内的钢筋连接在一起作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

4.2.2. 单管塔、角钢塔、桅杆、屋面等采用单根或多根避雷针作为接闪器。

避雷针的设置高度(长度)应能保证通信天线、设备等保护对象在其安全的保护范围内。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采用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此时,应将单管塔、角钢塔、桅杆、屋面等位置安装的通信天线、设备等保护对象的安装平台作为计算基准面,滚球半径取为45米。 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的计算分成单避雷针、双避雷针、多根避雷针等,计算公式和方法详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四。

接闪器的高度与保护区域

4.2.3. 避雷针

??保护原理:当雷云放电时使地面电场畸变,在避雷针顶端形成局部场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使雷电对避雷针放电,再经过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保护范围:由模拟试验确定,它只有相对的意义,不能认为在保护范围内的物体就完全不受雷直击,在保护范围外的物体就完全不受保护

??绕击率:雷电绕过避雷装置而击于被保护物体的现象,规程推荐的保护范围是对应0.1%绕击率而言

??避雷针保护第一要对直击雷屏蔽,第二要防止反击

??设备遭雷击受损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直接遭受雷击而损坏;二是雷电脉冲沿着与设备相连的信号线、电源线或其他金属管线侵入使设备受损;三是设备接地体在雷击时产生瞬间高电位形成地电位“反击”而损坏;四是设备安装的方法或安装位置不当,受雷电在空间分布的电场、磁场影响而损坏。

??采用镀锌圆钢、镀锌钢管制作避雷针;最少有二条的#4×40镀锌扁钢做引下连接线,避雷针的支持杆宜采用直径50及以上钢管。避雷针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针长1m以下:  圆钢为12mm; 钢管为20mm。

??针长1~2m :   圆钢为16mm;  钢管为25mm。

??对于安装通信天线、设备等保护对象的平台,作为计算避雷针杆长的基准面,要布置接闪器。当各种类型的铁塔的高度大于30米,塔高每增加10米,均要在塔身上布置一道均压环


4.2.4. 机房屋面采用避雷带、避雷网或避雷针作为接闪器。

参照标准图集《建筑物、构筑物防雷设施安装》等实施形成避雷网(带)。避雷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避雷网(带)、引下连接线采用直径12镀锌圆钢、#4×40镀锌扁钢形成。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

对于新建的机房,避雷网(带)引下接地线宜利用结构柱内对角钢筋。若柱内钢筋直径不小于16,用二根柱内对角钢筋作为引下线;若柱内钢筋直径小于16,用四根柱内对角钢筋焊连作为引下线。

4.2.5. 室外通信各种馈线采用避雷线作为接闪器。

采用#4×40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50平方毫米的裸铜线敷设。若室外通信各种馈线在铁塔、桅杆的避雷针或屋面避雷针的安全保护范围内,则避雷线沿馈线群表面走线;反之,则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四的滚球法来确定避雷线距通信各种馈线的敷设高度。

4.2.6. 防雷电波入侵

直击雷或感应雷对通信电气设备、各种馈线电缆发生作用, 雷电波沿电力电缆、通信各种馈线的芯线入侵至设备,造成设备的过电压、过电流。

将保护空间划分为几个雷击环境区

0区:建筑物界面之外的空间。区内物体都处在直接雷击之下,各类导体可能由于直接雷击和感应作用而传导全部的雷电流

1区:由建筑物界面内所包围的空间。区内物体不处于直接雷击之下。

2区:1区内更高屏蔽要求的空间,如电气或电子设备机壳内部的空间

4.2.7. 采取综合的防护措施

??屏蔽:用金属材料构造一个闭合空间,并且接地,如计算机外壳

??均压:保护区内的金属装置作等电位连接

??分流:采用避雷器来限制雷电过电压波,将雷电流分流入地。

??接地

4.2.8. 通常采用电压开关型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SPD) 防雷电波入侵

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系统,应根据城区、郊区、山区的环境因素、年雷暴日气象因素采用对应技术数据的SPD器件。

在电力电缆进入机房配电箱处,应安装一级浪涌保护器 (SPD);在机房开关电源处,应安装二级浪涌保护器 (SPD);在通信各种馈线进出机房的馈线窗处,应安装二级SPD装置。其数据按下表选择:

电源用电涌保护器(SPD)通流容量的选择表

SPD级别

环境、气象

不利因素

雷暴日(天/年)

安装位置

< 25

25~40

>= 40

交流第一级

城区

60KA

80KA

交流配电箱

60KA

郊区

80KA

100KA

60KA

山区

100KA

120KA

80KA

交流第二级

室内


40KA

开关电源柜

直流保护

室内


15KA

设备柜



4.2.9.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入侵的措施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电力线路由架空转变成埋地电缆进入机房前,保证要有15米以上的埋地长度;铠装电缆的铠装层及金属保护管,在室内配电箱处要做可靠的接地。

4.2.10. 防雷击电磁脉冲和其它电磁干扰

雷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建筑物和导体上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强大变化的电磁场或静电电荷的积蓄使建筑物、导体感应出过电压,过电流;大功率无线发射台、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和具有电焊设备、X光设备、高频炉等均能产生不同强度的电磁干扰。因此,宜对基站机房建筑的墙、柱等结构进行屏蔽网的设置;应对电力电缆铠装层及通信电缆的屏蔽层、通信设备的屏蔽外壳等进行有效的接地来有效地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和其它电磁干扰造成的影响

5. 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

5.1. 移动通信基站接地类别

接地是指将地面上的金属或电气回路中的某一节点通过导体与大地保持等电位的措施。

(1)防雷接地:用来将雷电流顺利泻入大地,以减小引起的过电压(1~30Ω):即直击雷、雷电波入侵、雷击电磁脉冲的防雷装置的接地。

(2)工作接地:根据系统正常运行要求设置0.5~10Ω):包含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柴油发电机中性点接地、蓄电池电源接地、信号地等。

(3)保护接地:为保障人身安全而将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等接地,它在故障条件下才发挥作用(1~10Ω)

(4)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当基站建在具有10KV/0.4KV配电所的大楼内或10KV/0.4KV配电站(所)为其专用电源,采用TN-S型接地型式。这种接地型式有一根专用的保护接地PE线;当基站0.4KV电源引接自公共电网时,采用TT型接地型式,此时,接地线直接从地网引上和设备的可导电的金属外壳可靠焊连。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的意义在于为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经。在这个接地系统内可以装设各种保护装置,如单相电流接地故障保护装置、漏电保护装置等等。

(5)屏蔽接地:将各种电缆馈线的屏蔽层、通信设备的屏蔽外壳接地;将建筑物的墙、柱等结构内设置的屏蔽网接地。

(6)静电接地:对两种物质的相互接触、分离、摩擦或雷电感应产生的电荷积累进行的接地泄放。

(7)等电位接地:各种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接地)连接。


5.2. 移动通信基站接地内容与实施

5.2.1. 移动通信基站接地内容

(1) 移动通信基站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采用联合接地系统,防雷接地、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屏蔽接地、等电位接地等共用一个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执行《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的规定,其工频接地电阻宜控制在10欧的范围内。各种类别的接地系统应分类别、就近与联合接地网作可靠连接。

(2) 当土壤电阻率 >700欧 . 米时,采用等电位型接地系统可不计工频接地电阻大小,但要求接地网效面积等半径r不小于20米,并在电网的四角敷设20~30米的水平接地体 。

(3) 地质勘察单位应提供准确的土壤电阻率数据以便接地网规模的设计计算。通常采用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构成的复合型接地网,当联合接地网内的网孔大于10个以上且其面积大于100平方米时可利用下式计算其接地阻值:


式中:  R—接地电阻值   (Ω)

ρ—大地电阻率  (Ω·m)

r—等效半径     (m)

S—联合地网面积  (m2)

其中:   S与等效半径r的关系为 : S=3.14×r2



5.2.2. 移动通信基站接地实施

(1)机房地网:机房应在机房建筑物散水坡以外以及机房基础的地圈梁内、室内约2.2米处设置环形闭合的接地装置,并利用机房建筑结构的柱内、基础内2~4根以上的主钢筋焊连组成机房地网。机房建筑物基础有地桩时,应将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与机房地网焊接连通,并在基础底部 -0.8米以下的边缘焊出2根长1米的#4*40镀锌扁钢伸出混凝土块作为泄流通道。当机房设有防静电地板时,应选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铜导线在地板下围绕机房敷设闭合的环形接地线,并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不少于二根截面积为50~75mm2的铜质接地线与引线排的南、北或东、西侧连通。

为了实现各种设备、电缆、金属管道构架的等电位连接的便利和使接地引线最短,在机房内距地约2.2米的位置(避开门上沿和馈线窗下沿),用#4*40镀锌扁钢沿墙面明敷一闭合的均压环,并将室内的各条接地引上线均延伸至此处焊连。

从机房地网引上的不同的地线(通常从地圈梁环形装置上引上)如下所列:

防雷接地引上线:它利用机房柱内2根或4根对角主钢筋与屋面避雷网焊接,最少要2处。

接地排(端子)引上线:用2根-40*4镀锌扁钢引到接地端子,最少4处。其中,通信馈线进出机房的馈线窗处,1~2处,装高2.2米。(通常低于窗下沿0.2米);

0.4KV电力主电源电缆进入机房的配电箱处,1处,装高0.3米;

固定或移动式自备柴油发电机处,1处,装高0.3米;其它位置,装高0.3米。

接地测试端子引上线:用-40*4镀锌扁钢引到接,共2处,距地0.3米。

此时,地圈梁环形装置实际上起的是等电位或均压环的作用


(2)单管塔、角钢塔等各种铁塔地网:通信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应延伸到塔基四脚外1.5m远的范围,网格尺寸为3×3米或5×5米,周边为封闭式,利用塔基地桩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作为铁塔地网的垂直接地体,并在基础地桩 -0.8米边缘处焊出2根长1米的#4*40镀锌扁钢伸出混凝土块作为泄流通道。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连通一次,连接点不应少于两点;通信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铁塔四脚应与屋顶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连通,并在机房地网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

从铁塔地网引至铁塔顶部的地线用#4*40镀锌扁钢,最少2处。

接地测试端子引上线:用-40*4镀锌扁钢引到接,共2处,距地0.3米。

(3)变压器地网: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时,其地网可合用机房及铁塔地网组成的联合地网;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至少有两处连通),以相互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从变压器地网引至变压器的引上线用2根-40*4镀锌扁钢,最少1处。

联合接地网: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变压器地网联合而成。各地网之间最少要有二处以上的的可靠焊接。

(5)馈线防雷接地

??馈线长度在10m以内需一点接地,直接与馈线窗外接地排可靠连接。

??馈线长度在10~20m以内需两点接地,两点分别在靠近天线的馈线汇接处和靠近馈线窗处,分别与接地扁铁和接地排可靠连接。

??馈线长度在20~60m以内需三点接地,三点分别在靠近天线的馈线汇接处、馈线下塔拐弯处和靠近馈线窗处,分别与接地扁铁和接地排可靠连接。

??馈线长度在60m以上需四点接地,四点分别在靠近天线的馈线汇接处、垂直馈线中部、馈线下塔拐弯处和靠近馈线窗处,分别与接地扁铁和接地排可靠连接。

??馈线接地不能复接(不能串联连接)。

??馈线接地线的方向应与避雷带引下方向一致。

??接地箍应牢固连接到馈线导体上,并做防水、防腐处理。

??室内馈线与跳线接头处馈线避雷器有接地端子的,接地线必须引接到室外接地排。

(6) 设备保护接地

每个机架保护地必须独立与室内接地排相连,不能复接。

设备机架或金属外壳保护接地导线必须是不小于35mm2多股铜导线,导线颜色应为黄绿线。

接地线应避免不必要的绕路和拐直角。

5.2.3. 接地材料和要求

(1)接地体宜采用WXD-01B(铜包钢接地棒---垂直接地体)和WXD-02M(烧制型低阻接地模块----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长度不宜小于2.5m,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其自身长度的1~2倍。当垂直接地体埋设困难时,可设多根环形水平接地体,彼此间隔为1~2m,且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接地体上端距地面不应小于0.7m。接地系统的所有焊点、焊缝均应作好防锈、防腐处理。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经过经济技术比较,也可采用换土法、化学方法如采用降阻剂法、非金属模块法或其他新技术、新材料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2) 机房设计布置的接地端子板(地排)的数量及位置要满足实际需求。通常机房内设置预留四处以上接地端子板。

通信工艺专业专用地排(接地端子板)规格为:400×100×10的铜板,接地线安装孔洞为20个,通常装高2.2~2.4米;其它供各种接地装置用的接地端子板规格为:200×100×8铜板,接地线安装孔洞为2个,通常装高0.3米。

(3)接地线:

机房接地线的布放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电源工作地线和保护地线与交流中性线应分开敷设,不能相碰,更不能合用。机房内接地线不应与电缆线并排。设备接地线连接越短越好。应按规定做接线端子(鼻子)。

(4)焊接要求:扁钢为宽边的二倍;圆钢为其直径的10倍;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扁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时,除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连由扁钢弯成的弧形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版权所有:陕西伟信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伟信防雷 陕ICP备15014970号-1